法治 | 治理征信诈骗重在保护好个人信息
2023-02-21 10:37:00 来源:本站 浏览:212
要切实强化监管,令采集个人信息的商家或机构筑牢个人信息管理“防火墙”,更要以法律责任的严肃追究,倒逼其自觉构建起技术防范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日前,福建省福州市反诈骗中心接到市民阮某某报警,他接到自称支付宝客服的来电,称要为其解决花呗信用问题。听信对方话术的阮某某按照电话里的引导,将22.8万元欠款转账到指定账户,之后才意识到自己被骗。“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近几个月以来,诈骗团伙冒充金融平台客服人员,以帮助消除不良征信为名实施的虚假征信类诈骗案件数量一度出现激增。
人无信不立。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正面效应日益凸显,作为“第二身份证”的个人征信愈发受到重视。个人一旦上失信黑名单,则必然会因负面评价而受到诸多限制。一些失信者为消除不良征信记录,总希望通过“走捷径”来修复征信,让骗子针对其急于洗白征信污点的心理精准实施征信类诈骗有机可乘。
事实上,征信不良记录根本不可能消除或修复。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个人信用报告不良记录不能提前删除,只能是在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5年后,才会自动删除。也就是说,企图通过花钱消除征信不良记录是不可能的。近年来,警方和法院都公布了不少涉及消除征信不良记录的诈骗案例,其中一些案例所涉犯罪金额较大,已经足够让人警醒。失信者应铭记于心,不能自作聪明地在消除征信不良记录上用心思。
征信类诈骗一再得逞,除了部分失信者不懂政策法规病急乱投医外,关键在于个人信息没有在源头上筑牢安全“防火墙”。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在各种消费场景中,为寻求一时的便捷,总是把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通讯电话、银行账号等高度敏感的个人隐私信息毫无保留地对外提供。如果这些个人信息与征信不良记录相关,泄露后就必然会给骗子“精准画像”实施征信类诈骗开启方便之门。
与此同时,不少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商家或机构,为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始终是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利用有余而保护不足,甚至还有一些单位“内鬼”铤而走险倒卖所掌握的个人信息,致使这些个人信息时刻处于“裸奔”的风险中。骗子一旦嗅到其中的“商机”,就会按图索骥地对个人信息泄露者实施征信类诈骗。
可见,治理征信类诈骗,重在保护好个人信息。作为理性的个体,在尽量减少和杜绝失信行为的同时,亦应明白,不管骗子的伎俩如何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其要求提供个人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隐私信息,就要当心其是否别有用心。此外,个人还要做到不点击陌生链接、不下载来路不明软件,从而以高度的警惕,不给骗子精准实施征信类诈骗留任何机会。

征信类诈骗的频发,从侧面反映了当前个人信息保护堪忧的现实。对此,要切实强化监管,令采集个人信息的商家或机构筑牢个人信息管理“防火墙”,更要以法律责任的严肃追究,倒逼商家或相关机构主动自觉构建起技术防范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唯有如此,征信类诈骗才能无处着眼。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517号

陇ICP备15001871号-1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滨河东路58号

©版权所有 2011-2020 甘肃安信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1-2020 Gansu Anxin information Safe Technology Ltd